大庆艺术 | 王永桦:歌声里的大庆
发布时间:2019-08-22 00:00:00| 作者:
说起石油歌曲,许多人会哼起《踏着铁人的脚步走》《我为祖国献石油》《满怀深情望北京》等耳熟能详的旋律。那么,你可知道石油歌曲有多少,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史。今天,让我们走近大庆著名石油歌唱家——王永桦,了解歌声里的大庆。
石油歌唱家:王永桦
王永桦,男高音歌唱家,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1988年至1991年师从武汉音乐学院声乐教授杨金岚,2008年中国音乐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大庆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大庆油田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全国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十佳石油艺术家”。
近年来,从事大庆音乐发展研究,成就斐然,发表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开创了用音乐语言讲授、传播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新途径,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认可。
缘起:《创业颂歌》
2007年,王永桦牵头主创大型音乐舞蹈组歌《创业颂歌》,将石油歌曲串成一块,编成音乐舞蹈组合。《创业颂歌》分五个时期,由大庆油田发展历程中五个时期不同阶段的歌曲,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庆油田发展史。先后在大庆油田有限电视台和大庆电视台播出。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王永桦开始萌生了一个想法——研究大庆石油歌曲的历史分析与发展脉络。
通过对大庆石油歌曲的研究中,王永桦记录了大庆各个时期的典型作品,梳理了大庆石油歌曲发展阶段,使之更系统更有史料价值。
石油大会战:《石油工人多豪迈》
1959年开始的石油大会战,生活极其艰苦单调、没有任何业余文化生活,为鼓舞士气、活跃生活,歌声就成为最佳的选择。特别是大会时的“拉歌”,此起彼伏、歌声震天、斗志昂扬,涌现出了“报喜比武”“缝补晚会”“报捷文艺”“自编自演演自己,大庆人写大庆”等活动。1960年3月成立了“战区文工团”,1961年7月举行“战区首届业余文艺汇演”。不管是哪种文艺活动,自编自创的节目成为主体。早期的石油会战歌曲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产生的歌曲是艰苦创业生活的真实写照。1960年4月27日,《战报》首次刊发文艺作品,即发表了威力作词、振东作曲的大庆第一首歌曲《向铁人王进喜看齐》,后来还有《大庆的风是创业的风》《石油工人硬骨头》《石油工人多豪迈》《大庆家属闹革命》《干打垒之歌》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流传……
“工业学大庆”:《我为祖国献石油》
1964年至1966年,正是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号召的初期阶段。大批全国著名的艺术家纷纷来到油田慰问和体验生活采访创作。著名作曲家劫夫、吕骥、王新、张鲁、瞿维、青年作曲家秦咏诚等一同来到了油田。《我为祖国献石油》(薛柱国词、秦咏诚曲)、《采油姑娘采油忙》(赵明勋词、劫夫曲)、《铁人是咱老师傅》(薛柱国词、劫夫曲)、《石油工人战歌》(吕骥曲)等作品就诞生在这一时期。其中,《我为祖国献石油》和《采油姑娘采油忙》作为献给石油工人的新年礼物,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65年元旦的新闻节目播出,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为祖国献石油》成为石油歌曲的里程碑、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代名词、石油人的音乐符号和进军号角,许多有志青年就是唱着这首歌投身石油事业的。
唱响八十年代:《创业颂》
1979年至1986年间,每年都有五六个国家著名的文艺演出团体进行慰问演出。著名艺术家王昆、郭兰英、郭松、李双江、程志、阎维文、毛阿敏都曾随团来为石油工人演出,可谓盛况空前。
从1981年起,大庆市总工会连续12年举行的职工文艺汇演也大大促进了石油歌曲的创作。大庆歌曲创作是本土作者一支独秀,创作出了至今仍然流传演唱的多首作品,如《啊,大庆》(志同作词,启天、井文作曲),《大庆啊,大庆》(杨利民作词,刘巩祥作曲),合唱《创业颂》(杨利民、薛柱国作词,孟兆箴、韩德全作曲)等。
新世纪:《再铸时代铁脊梁》
走进新世纪后,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作表现出空前的朝气和热情。新时期缅怀先辈的丰功伟绩,歌唱改革开放成果,歌颂油田的幸福生活,展现多彩的生活画面,展望未来的美好前景,如《百年油田,百年辉煌》(卢官程,李董章作词,韩德全作曲),《天下大庆》(王革作词,徐爽作曲),《再铸时代铁脊梁》(李勇、向平作词,王祖皆、张卓娅作曲),《永远的大庆,永远的铁人》(王显平作词,吕远作曲)等。
《我为祖国献石油》《满怀深情望北京》和《创业歌》等歌曲已经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经典形象,多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和重大节日的大型晚会等国家级主流媒体的屏幕上。大庆石油歌曲已经不仅仅是大庆人的精神食粮了,还成为了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力量。
纵观大庆石油歌曲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石油歌曲的发展是与大庆油田的发展同步行进的。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曾说过:“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一部音乐史既是音乐发展的历史,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大庆石油歌曲发展的历程反映的是大庆油田的发展历程,是用音乐语言记录着的一部油田创业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