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燕尾式铜镞: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发布时间:2020-10-22 00:00:00| 作者:
藏品名称:三棱燕尾式铜镞
藏品年代:战国至西汉时期
所属场馆:大庆市博物馆
藏品描述:该铜镞制作规整,镞身修长,三翼外斜形似燕尾,三棱线条流畅,前锋锐利,后翼短尖,后锋有尖利倒刺。箍形銎,銎上有一穿孔。长4.7厘米,宽1.7厘米,重5克。铜镞保存良好,至今仍十分锋利,是北方地区有銎镞的典型代表。
《左转·成公十三年》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活动在先秦时期占有重要地位,而兵器则是战争活动的具体物化表现形式。
镞,射兵,既是武器又是工具,是我国北方系青铜器代表性器物之一。而銎,指的是箭镞上的孔,銎的最大特点就是安柄方便、快捷,而且外形美观。这种安柄技术最早见于夏至早商的有銎镞,后来相继出现在戈、斧、钺、刀、剑等多种兵器中。
这种有銎的青铜兵器是在青铜兵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出的一种新型兵器。有銎就是以銎安柄。有銎兵器是中国北方系青铜器典型代表之一。
东北地区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相比中原地区要晚,青铜镞出现的年代也晚于中原地区,年代最早的商代晚期青铜镞是大连出土的。在东周时期,欧亚草原游牧文化向东影响到了中国北方地区,从而在整个北方长城地带都广泛流行銎空式三翼镞。后这种青铜镞由内蒙古地区又渐渐向四周延展,到了黑龙江地区。
先秦时期,战争格斗的兵器随着野战方式的演进而不断发展。三棱镞是战国时期最常见的形式之一。青铜镞作为武器,其本质属性是谋求提高命中率与杀伤力的穿透能力。铜镞的发展由两翼镞到三翼镞再到三棱镞的演变过程,铜镞在外形大小上变化并不大,但伴随着翼部的衰退及体积的增加,三棱镞的重量也随之增加。而随着箭镞重量的增加,弓箭整体重心不断前移,便需要更强的弹射能力。
镞身平面细长化、前锋断面实心化,铜镞形态的这些变化从始至终都围绕着武器机能的需求而发展,所以这种外形上的变化是从强化武器的机能展开的。此外,弓的长度、结构、弓弦的重量、粗度,弓箭的重量、尾羽的长度等都影响着弓箭的飞行和贯穿能力。
北方草原文化,对东北地区的青铜镞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是借鉴了有銎因素,还有叶形翼。这些青铜镞的显著特点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东北地区处于欧亚大陆的最东端,游牧民族的流动性带给当地不同内容的文化。东北地区就在这种不断涌入并不断流动的各民族迁徙过程中,通过战争、交流等方式吸收周边同时代各青铜文化的因素,形成了一套拥有自身文化特征,兼容多种青铜文化的地方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