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详情页

大庆·艺术 | 《我为祖国献石油》:飘扬在大庆上空的“主旋律”

发布时间:2019-09-26 00:00:00| 作者:



      在大庆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没有哪一首歌比《我为祖国献石油》唱起来更让人心潮澎湃。“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这首诞生于1964年的歌伴随石油工人勘探和开发了新疆、大庆、辽河、胜利、塔里木等油田,激励着他们“茫茫草原立井架,云雾深处把井打”。


      55年过去,这首歌依然在被大家传唱,“我为祖国献石油”成了代表石油工人的一种文化标识,这首歌、这句话,它不仅仅是石油工人的心声,更是石油工人对祖国沉甸甸的承诺。



    诞生于大庆的石油战歌



    ▲2017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向世界展示大庆油田新貌。


      《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词作者薛柱国,生前在大庆政治部文工团工作,他一生都在为石油工人创作歌词,共创作歌词500余首。


      在大庆,记者采访到了他的女儿薛蔚。薛蔚告诉记者,父亲薛柱国15岁参军,20岁转业到玉门石油管理局从事文艺工作,起初写山东快书,后来开始创作歌词。《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因为父亲在玉门油田就开始积累创作素材的结果。


      薛柱国在玉门油田时,创作了歌词《玉门关上立标杆》,歌词中写道:“我们的歌声震天动地,石油工人向大地宣战,战胜戈壁滩,钻透祁连山,快马加鞭进军吐鲁番,玉门关上立标杆。”歌词于1958年6月11日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一版,这首歌曾在玉门油田被广为传唱。


      1961年9月,薛柱国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当时大庆油田充满艰辛而又热火朝天的创业氛围每天都在感染着他,他创作了《歌唱“铁人”老师傅》、《石油工人唱凯歌》、《拖拉机开到油井旁》等大量的歌词,其中最有名的还是《我为祖国献石油》,被刊登在1964年6月4日《光明日报》三版。


      “身披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从《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词可以看出,千千万万的石油工人和铁人王进喜一样,他们为着祖国的需要,从西北戈壁辗转到东北荒原,天不怕、地不怕,只为让祖国盛开石油花。这朴素又充满深情的歌词句句都击中了石油工人的心声,也正因如此,它经久不衰,获得了无数荣誉,这首歌曾在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唤起我美好回忆的那些歌”评选活动中获得优秀作品奖,并在首届中华铁人文学奖评选中荣获特别奖。


      《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曲作者秦咏诚生前曾撰写文章《<我为祖国献石油>创作纪实》,详细记录了他到为这首歌谱曲的故事。1964年3月,中国音协组织作曲家到大庆采风,当时在沈阳音乐学院工作的秦咏诚第一次来到大庆油田。从到大庆的第二天开始,秦咏诚就和作曲家们一起上课学习石油知识,从勘探、钻井到采油、炼油,一天一个内容,整整十天。十天后,秦咏诚被安排在打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口井的1205钻井队体验生活。1205钻井队当时的队长就是“铁人”王进喜,秦咏诚在井队呆了三天,和“铁人”一起去井场,一起吃饭,一起开会,这三天的生活让秦咏诚对石油工人充满了敬意。


      三天后大庆党委宣传部拿来一摞歌词,希望体验生活的作曲家们能为这些书写石油工人的歌词谱曲,秦咏诚翻出了薛柱国写的歌词《我为祖国献石油》,越看越喜欢。他在《<我为祖国献石油>创作纪实》中写道:“这正是对我们这些可爱的石油工人的诠释,他们离妻别子,转战南北不就是为了为祖国献石油吗,就是它了,我一定要把这首歌写好。歌曲应是列车奔驰的勇往直前的快速节奏,旋律应是石油工人豪迈、有力的情绪。越想越激动,若干个音符已经在脑海里跳动,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这天下午,秦咏诚在招待所的饭堂里,仅用了 20分钟就完成了谱曲。


      此后,秦咏诚又为以“铁人”王进喜为原型的电影《创业》创作了插曲《满怀深情望北京》,这首歌也深受大众喜爱,被广为流传。秦咏诚也因为创作了这些歌唱石油歌人的歌曲被原石油工业部授予“石油工人作曲家”、“荣誉石油工人”称号。


      1964年,还是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青年教师的刘秉义在中国音乐家协会出版的名为《歌曲》的歌本上发现了《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他试唱了一下,感觉歌词特别吸引人,曲调也很上口。当时正好有一个演出的机会,刘秉义就邀请学校管弦系的老师用手风琴伴奏,开始演唱《我为祖国献石油》。


      让刘秉义没想到的是,从开始唱一直到结束,观众一直在不停地鼓掌。这种热烈的效果从未有过。刘秉义认为,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是作品本身使然。它的节奏非常鼓舞人心,而它的歌词一唱出来,观众就被激励得热血沸腾。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依然魅力不减,去年它被中国石油大学定为校歌,今年它又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歌词记录时代变迁



    ▲夜间作业。大庆油田党委宣传部提供。


      《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词作者薛柱国去世后,他的女儿薛蔚将他写的歌词整理成一本书,书名就是《我为祖国献石油》,书中收录了薛柱国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创作的328首作品。这些歌词以一个词作家的视角,于字里行间记录着油田发展和石油工人生活的巨大变迁。


      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需摘掉贫油的帽子,创作于1957年的《飞吧,火车》记录了石油工人要为祖国贡献石油、解决国之所需的急迫心情:“祁连山雪水哗哗响,我们日夜工作在石油河旁,倾听着风琴般的钻机声,意志像钻透岩层的钢钻那样坚强……我们多么渴望火车开来,把石油送到急需的地方,晚上睡觉也会梦见,我站在第一列开来的火车头上……”


      20世纪60年代,石油会战拉开序幕,大庆油田仅用了三年时间就生产原油1166.2万吨,改变了我国石油落后的面貌。《我为祖国献石油》成了飘扬在大庆油田上空的“主旋律”,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一首歌,它是天南海北的石油工人相互确认和认同的最有力的语言,因为“我为祖国献石油”这名话,早已成为所有石油工人对祖国共同的承诺。


    ▲抢修管线。大庆油田党委宣传部提供


      20世纪70年代,《踏着铁人脚步走》则成了油田最嘹亮的号角:“高举红旗去战斗,踏着铁人脚步走,雄赳赳气昂昂,泰山压顶不低头……”这昂扬的歌声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石油工人攻坚克难、扎根大庆,奋斗、耕耘……1976年,大庆油田跃上生产原油5000万吨台阶……


      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年的建设,大庆已从一片荒原渐渐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人们搬出了干打垒,搬出了平房,住进了崭新的楼房。薛柱国在《我歌唱“干打垒”小房》中写道:“我要歌唱‘干打垒’小房,迎来油城明媚的春光,新高楼在它四周耸立,我却把它牢牢记在心上……你即将完成光荣的使命,留下了艰苦奋斗的乐章,望今日宏伟壮丽的油城,你为我增添了奋斗的力量”,歌词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告别干打垒、住进楼房时不舍又喜悦的心情。


      20世纪90年代, 薛柱国的歌词更多是在反映石油工人的业余生活,比如《我把柳笛儿吹》、《怎能不长寿》、《弹吉他的钻工》等,歌词承载着满满的幸福感。石油工人也分外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他们在采油的同时也不忘劝导大家要节约能源,就像歌词《珍惜能源吧,朋友》中写的:“咱是夺油人,产油更爱油,多产一点一滴是为祖国分忧……国家人众多,资源不富有,节约一点一滴为的是千秋……”


      进入新世纪,油田的故事还在继续,铁人的精神仍在传承。大庆“新铁人”王启民,研制出能适应油田污水配置的超高分子量聚合物,使大庆油田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聚合物驱油提高采收率新技术应用油田。第三代“铁人”李新民带队奔赴苏丹,8年创造32项当地钻井纪录,在国外立起标杆。去年,大庆油田海外市场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


    油城又在续写新奇迹



      今年是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60年来这片油田一直在书写奇迹: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创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奇迹;60年累计生产原油近24亿吨,相当于40个十三陵水库的蓄水量……60年来,大庆油田形成了先进的开发模式和管理经验,为胜利、辽河等油田的发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石油工业发展之路。


      8月的一天,记者冒着大雨去寻访当年激发作曲家创作《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那支队伍——1205钻井队。车子从大庆市区出发,行驶了近两个小时,在荒野之地颠簸许久,我们才远远地看到了标有“钢铁1205队”的井架。


      见到我们,大庆油田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1205钻井队第21任队长张晶说:“这几天我们把驻地附近的路稍稍修整了一下,要是前几天你们来的话,车子恐怕都开不进来。” 队长值班房的墙上,悬挂着老队长铁人王进喜在井场和工人们一起工作的照片,以及“铁人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工作标准向铁人看齐”的标语。张晶说:“这里面的照片和标语,我们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希望铁人精神能时刻激励我们,我们的队歌就是《踏着铁人脚步走》!”


      1205钻井队内部曾有人做过统计,一年365天,队员们有270多天都生活在工地上,工地的活动板房才是大家住得最多的地方。张晶2008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大庆油田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工作,他回忆说:“那时候,宿舍只在屋中间有一个电热器,进出时不小心就会被烫到。冷的时候,板房的墙壁甚至还结着冰霜,即使睡在上铺,也要冒着掉下床的危险离墙远远的。现在不同了,我们的宿舍装了地暖,墙上还配了辅助散热器。不仅如此,我们还有了可冲室内厕所。与铁人老队长相比,我们新时代的石油工人是幸福的。”


      钻井平台上,发动机轰鸣作业,整个场面忙碌有序。张晶说,钻机开了就不能停,必须24小时有人作业,无论寒暑。“迎风斗雪的钻塔意志,攻坚啃硬的钻头作风,撼天动地的转盘力量,忠诚担当的铁人品格。”在驻地宣传板上的钢铁誓言准确地概括了这支钢铁队伍的精神。


    ▲艺术家用话剧形式演绎《又见铁人》李学庆摄


      1205建队以来,先后创出“月上五千,年上双万”的世界纪录,超过了美国“王牌”钻井队和原苏联格林尼亚“功勋”钻井队,是全国第一个进尺突破百万米和钻井突破1千口的钻井队。今年,1205钻井队国内累计进尺突破300万米,以相当于钻透339座珠穆朗玛峰的新标尺,实现了标杆队伍的新突破。


      建队66年来,1205钻井队先后经历8次钻机转型,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有了大幅提升。1205钻井队创新探索出了精益钻井生产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并在行业内全面推广。


      精益钻井生产模式聚焦控成本、控过程,运用流程看板、标杆追踪、行为改善、视觉营造、准时运行、精益保障“六大工具”,控制工序衔接、设备维修、安全事件、重复劳作、操作不当、无效等待、不良返工 7个浪费点,实现提速提效降成本,努力把每口井打造成精品工程、效益工程。借助于这种管理模式,1205钻井队连续两年钻井进尺超过10万米,成本节余方面,在钻井二公司的40支钻井队中成本节余连续两年名列首位。


      “融入一块铁,锻出特种钢”,这是钢铁1205队的育人理念,也是石油工人这支钢铁一般的队伍,对自身严格又苛刻的要求,正是这钢铁一般的信念、钢铁一般的意志伴随他们熬过酷暑,挺过极寒,每一个身着红色工作服的身影都是钻井平台上的“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