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班鼓吹乐棚
发布时间:2019-06-17 00:00:00| 作者:
开栏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智慧凝聚、情感传递、
风格遗存和精神瑰宝。其门类众多,主要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曲艺、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十大类别。
近年来,我国对非遗保护工作愈加重视,201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016年,黑龙江省颁布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使非遗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目前,大庆市已有2项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7项列入黑龙江省非遗名录,72项列入
大庆市非遗名录。项目种类齐全,文化内涵丰富,从多角度展现了大庆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
的发展历程。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向大家逐一介绍我市的非遗项目,展示我市非遗保护、研究利用等方面的
丰硕成果。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定文化自信,保护、传承好中华民族
优秀的传统文化,守护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杨小班鼓吹乐棚是以家族传承方式延续下来的民间礼俗乐队,至今已传承五代,现主要活动于黑龙江省肇州、肇源、肇东及大庆市区。除喜庆佳宴、祭祀典礼及迎送礼宾需求外,主要用于民间婚丧礼仪活动。该乐队采用传统的工尺谱记录,利用传统民族乐器演奏原生态曲目,是汉族民间器乐在黑龙江省最具代表性的演出样式之一。杨小班鼓吹乐棚至今仍保存着200多首手抄“工尺谱”的原始曲目,如《欧天歌》、《将军令》、《一枝花》、《金钱落地》等,类别齐全,内容完整,风格鲜明。这些工尺谱曲目对研究我国北方历史文化,探讨我国北方民间礼俗,具有相当珍贵的价值,是中国民族音乐和民间文化的瑰宝。该项目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成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小班鼓吹乐棚传承人。
杨成伟,男,汉族,唢呐艺术(杨小班鼓吹乐棚)传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杨成伟是杨小班鼓乐棚现在的主要组织者和传承人之一。精通鼓乐棚所用各种乐器,尤其擅长唢呐、笙、卡,识工尺谱。演奏技艺精湛,在大庆一带的民俗活动中很受欢迎。
“杨小班鼓吹乐棚”历史悠久,为原生态民族民间器乐表演存留形式,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清代中叶已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鼓乐棚体系,所传承的是满汉综合文化。 除喜庆佳宴、祭祀典礼及迎送礼宾需求外,主要用于民间婚丧礼仪活动。 鼓吹乐棚是东北部分地区对鼓乐班或民间乐队的一种称呼。肇州杨小班鼓乐棚的创始人名叫杨殿甲,1904年,他在吉林省扶余县组建了杨小班鼓乐棚,后搬迁到肇州。随着一代代的传承,杨小班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他们所使用的乐器以唢呐为主,以笙、管、笛子以及定音鼓、大板、竹板、底鼓、云锣、手锣等打击乐器作为配器。 据杨小班鼓乐棚的第三代传人杨成伟介绍, 1903年,杨小班从山东来到东北,1919年,杨小班搬迁到肇州县,由杨殿甲及后代组成。 当时,鼓乐班子一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组成,有赵家班、郭家班等。现在的杨小班传人,还留下了由杨殿甲及其后人所创作的工尺谱,这是研究大庆地域音乐文化的珍贵材料。 杨成伟是“杨小班鼓吹乐棚”第三代传承人。在家族的影响和熏陶下,他7岁从艺,14岁学习工尺谱,精通“杨小班鼓吹乐棚”所有乐器,尤其擅长唢呐、笙、卡,目前是“杨小班鼓吹乐棚”中唯一会读工尺谱的传人。 “杨小班鼓吹乐棚”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同年,杨成伟也被列入黑龙江省第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013年3月,“杨小班鼓吹乐棚”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向幸福出发》节目。2017年,鼓乐班又登上了央视四套国际频道《城市1对1》节目,向全国乃至全球观众展示了这项传统音乐的魅力。 作为北方民乐的一部分,杨小班经过百年的传承,在音乐内涵、记谱方式、读谱技巧、演奏风格上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上个世纪30年代,杨小班就经过整理和加工完成了有自己风格的乐谱,它以早期的工尺谱为记谱方式,保存了200多首风格各异的曲目,它们有的热烈欢快、有的庄重肃穆,富有极强的感染力。杨小班在民间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杨小班的绝活儿是一首《雁落沙滩》,是用一对唢呐来演绎群雁落在沙滩上的情景。杨小班通过自己的再创造,使落在沙滩上的大雁又“飞起来”,并在乐曲中加入了大雁鸣叫的声音,这在当时是从来没有过的。 大庆市成立了“杨小班鼓吹乐棚音乐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了《杨小班鼓吹乐棚保护实施方案》,收集整理杨小班鼓吹乐棚的相关资料,重点整理《杨小班鼓吹乐棚谱本曲目》、鼓吹乐棚相关的文物、增加传承人数量,还组织专家研究杨小班鼓吹乐棚工尺谱的读谱方法和技巧,以简谱形式整理《杨小班鼓吹乐棚谱本》。 传承人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 保护非遗 传承历史 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