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大庆文苑|英雄从未缺席

发布时间:2020-12-23 00:00:00| 作者:

        “大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册上是一个神奇的名字。大庆,是一片孕育英雄的神奇土地,哪怕你是一颗柔弱的无名小草,在经受荒原的阳光星辰、风霜雨雪之后,也能成就你最光辉的梦想。”

    ——《人民楷模王启民》引言


      2019年9月29日上午,当选过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五大中央候补委员,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的王启民,走进了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被习主席亲自授予“人民楷模”称号。


      

      颁奖词这样写道:王启民,人民楷模,50多年来发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挑战油田开发极限,攻克技术难关,是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铁人”。


      说起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王老谦和地说:“我代表大庆,代表石油人,荣誉属于集体,属于所有大庆人、所有石油人、所有龙江人。”



      你一定听过“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豪迈誓言,但你也许不知道,王启民如何与石油结缘,怎样来到大庆,为了大庆油田,他又付出了多少……



      推荐你来五楼的地方文献馆读一读这本由大庆市作家协会创作组报告文学——《人民楷模王启民》,书中生动呈现了王老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奋斗的历程和奉献的精神,还有许多珍贵照片。读罢,你会知道,在大庆这座被遍地磕头机装点的魔幻城市,英雄,从未缺席。


    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书中的一些片段,先睹为快吧!

      东北,一年当中,有半年时间与寒冷抗争,没有坚强的毅カ,光是冷这关,一般人就熬不过去。

      “真冷啊,这天能冻死人啊!”这是人们入冬以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有时是自言自语,有时用做彼此间打招呼用语。自然环境恶劣的同时,还填不饱肚子。一个大小伙子,每月定量只有25斤粮食,熬夜研究工作时,越是夜深人静,肚子越是唱“空城计”,咕噜咕直响,响声藏不住了,挺不住了,王启民就跑到帐篷外的庄稼地,去踅摸农民不要的白菜根。

      雪地里,一踩一个深坑,雪末灌进鞋里,钻心地冷,那也顾不上了。白菜根也不是到处都有,用脚蹚好几分钟,才能找到一个。王启民忍着腰疼一点一点蹲下去,宝贝似地捡起来,咝咝哈哈地回到帐篷,找来小刀,将白菜根削成小薄片,用饭盒当锅,在炉子上煮了充饥。

    外面冰天雪地,在帐篷里吃着热乎乎一点油星都没有的白菜根汤,对王启民来说,已经很幸福了。

      那个时候到底有多饿?有人愿意用手腕上的罗马表去自由市场换上几个土豆;实在没有吃的了,开水碗里倒上半勺子酱油,往肚子里灌。有一个井队,40多人,饿跑了一半。

      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一楼展厅有一张照片,其图注是:北京石油学院欢送首批师生赴东北参加石油会战。聚焦1960年——北京石油学院的大学生,在校园里争先恐后地爬上大解放,欢呼雀跃地奔赴火车站,前往大庆油田,一展抱负。照片中的大学生们踌躇满志,神采奕奕,这其中,就有23岁的王启民。那时,这个出生在南方丝绸之乡的小伙子,怎么也想不到,大庆油田会这么苦、这么饿、这么冷……

      2019年11月5日,大庆油田公司16层1604室,王启民办公室。82岁的王启民,精神矍铄,微笑地迎接采访他的一行人。此时,他已功成名就。

      从1960年到2019年,王启民走过了59年,从一个毛头小伙子变成了白发长者,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实习生成为中国著名的地质专家、中国石油的赫赫功臣。

      王启民,头发花白,瘦小精神,腰微前倾。就是这个人,一生只干“找油”这一件事;就是这个人,几十年前,就对大庆油田的地下看了个透。

      他这个位置的人,他这样有成就的人,见的记者多了,也就少了客套,开门见山:“我这个人毛病多了,宣传到这儿,画个句号吧,不要总是宣传了。但你们也是带着任务来的不是?”他笑着,安顿好一行人落座后,一边摆弄着手里的石头,一边说。

      王启民的办公室有两块石头,一块,纹理间遍布油黑色,外行人也能看出有油;另一块,平常人看,只是一块单纯的灰白石头。“你们要是都能看明白,我就不愁了,但我真是个笨人,一辈子就干这一件事。其实,你要干你也行,什么事儿都怕较真儿。”他幽默风趣地说道,笑起来像个少年郎。

      能够成为声名远播的人,在一般人眼中,一定是个聪明智慧的人吧,而王启民,一直在强调自己笨。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局限性的,大家不一起搞,也就合不成一个诸葛亮了,哪里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呢?我这个人,不怕死,不怕病,就怕脑袋痴呆了。”说着,他微倾着腰,离开座位,走到办公室门边的一张桌子上,拿出一张彩色的画着大庆油田地下分布概况的长图,开始向我们这些外行,讲述石油这部“天书”。

    新生代、白垩纪、圈闭、压裂、射孔、岩芯、注水……他讲得津津有味,不时用手在图上指指画画。他把眼前的人都当成了和他同一专业的人,不管能不能听懂,只自顾着讲。他沉浸在自的世界里,快乐得像游在水里自由自在的鱼儿。

      “这个石头有油,你们看得到吧?这样的油层就容易开采。那么这块石头呢?看着只是一个灰白色的石块,可这上面隐隐约约、丝丝缕缕的线条,就是我们的宝贝油层啊!我后期研究的主要课题,就是把这些油找出来。不要小看这一条条细线,多了,它们就是大江大海呃。”他一会儿指着石头的纹理,一会儿又回到图上,讲着讲着,还用眼睛探寻你,像一个教授,拼命地想让他的学生明白他所说的一切。

      ……

      2019年11月16日,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岩芯库。

    一排排一列列的岩芯,不仅向世人昭示着大庆油田地下的真实样貌,也展现着大庆油田科技工作者职业的庄重与神圣。地下,就像一座迷宫,而王启民以及和他一样的科技工作者,就是手持迷宫钥匙的人。


      一位老同事这样形容他:“王启民就像一只猫,一只经验丰富的猫,他静静地蹲在一个地方,等着老鼠出现。所谓经验,就是他的先前积累的实践储备。他这个人,不仅遵循自然规律,还会找规律,这是一个科技工作者最应该具备的素质,他有,他还那么努力,这样的人如果不成功,谁能成功?”



    内容简介


      

      王启民,浙江湖州人,1937年9月出生,大庆油田原总经理助理、副总地质师。本书以编年体的人物报告文学形式,从王启民的童年、青年时代人生经历,到北京石油学院毕业来大庆油田参加会战,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艰苦创业到90年代“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全面塑造王启民从“新时期铁人”到“人民楷模” 的人物形象。作品气势恢宏、跨越时空、专业性和科技型强、信息详尽,通过多样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呈现了人物的理想追求、命运、情感、艰辛历程和奉献精神。


    作者简介

     

      王鸿达,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长篇小说《青马湖》等五部,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城市和鱼》等七部。


      红雪,本名秦斧晨,黑龙江省巴彦县宁小铺屯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大庆晚报副总编辑,作品散见《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诗刊》等国内百余家报刊,著有诗集《碑不语》、散文集《最近处是远方》等。


      杨中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寒尽不知年》获首届浩然文学奖,《大悲咒》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洗心经》获石油行业文学奖。


      青梅,女,本名张淑玲,蒙古族,1972年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现任大庆晚报编辑,出版散文集《消除肿胀》。


      崔英春,女,70后,黑龙江省大庆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大庆油田,高级政工师。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中国艺术报》《地火》等报刊,著有散文集《从春天出发》《到青藏高原去》《你在时光深处》。


      刘希文,男,笔名沈流。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关东这疙瘩》《关东往事》《关东十二月》,报告文学集《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