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辽代三彩陶罐:从盛唐一路走来

发布时间:2020-09-15 00:00:00| 作者:

    1-1.jpg

    名称:辽代三彩陶罐

    年代:辽代


    此件三彩器,口径10cm,腹径18.5cm,高15cm,底径11.4cm,重900g。


    所谓辽三彩,是指辽朝烧制的一种低温铅釉多彩陶瓷。


    1-2.jpg



    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三彩瓷器是唐三彩。清末筑陇海铁路,在洛阳北邝山一带的唐代墓葬中发现大量黄、绿、蓝、白等色彩相间的多彩陶瓷作品,有关收藏者和古董商人遂援引清末以来的素三彩概念,把这种色泽绚烂的唐代彩瓷称之曰“唐三彩”。从科学角度上分析,唐三彩并不属于真正的瓷器,而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其釉色也并不以三为限,常见者有浅黄、储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和白等多种色彩。因此,三彩的“三”,并非实指,而是概言多彩之义。所以,所谓唐三彩和辽三彩,都不属于科学意义上的概念,只是一个历史上形成的约定俗成名称而已。


    唐代继承了前代的多彩陶瓷烧造工艺,在高宗朝创烧成功了举世闻名的“唐三彩”。唐三彩不仅贵在釉色浓艳瑰丽,而且骆驼、马和人物等的造型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气息,当时的国际场上,唐三彩就已负有盛名,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之一。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畅销海外。在印度、日本、朝鲜、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发现了唐三彩。


    唐亡之后,经过五代之际的短暂沉寂,至辽朝中期以后,又成功创烧了釉色纯净明快、独具浓郁草原民族特色的辽三彩器物。辽三彩由黄色、绿色、白色三种基本色调组成。造型设计上富有契丹民族的风格,同时兼收不同文化元素的一种低温瓷制釉陶,其精品可与唐三彩媲美。辽三彩是由辽代早期单色釉(黄釉;绿釉;白釉)、双色釉(黄绿;绿白)演变而来的。辽三彩多以黄釉为基调,可能与契丹人以黄金为贵的思想有关系。契丹人用黄色作为身份的象征,并把这种思想表现在陶瓷器的制造之中。


    辽三彩属于金属釉低温陶瓷范畴。制作程序是采矿、粉碎、淘洗、制胎、成型、装饰花纹、晾坯、上化妆土、入窑高温烧成素胎,尔后挂釉再次入窑低温焙烧而成。釉在焙烧时粘度小,流动性大,在烧制过程中,胎体中进入釉层的气泡容易排除,留在釉中的气泡较少,所以有透明感。白釉和黄釉为铁离子着色,绿釉为铜离子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