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宋金壁画墓之“启门图”(二)
发布时间:Sep 30, 2020 | 作者:昔阳县博物馆
之前,小编曾向大家介绍过昔阳宋金墓葬的形制结构和壁画内容,重点介绍了“启门图”在墓葬中的位置以及具体情况。今天,小编将继续带大家分析“启门图”背后的意义,剖析古人丧葬习俗背后的传统文化。
从汉代开始就已经频繁出现在墓室、墓祠和石阙中的“启门图”,在宋金时期最为盛行,是宋金墓葬中常见的装饰内容之一。因启门之人多为女子,故又称为“妇人启门图”。
中医院旧址3号墓 东壁
今天,我们以中医院旧址3号墓、朝阳街1号墓中的“启门图”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首先看共同点:两幅“启门图”均位于墓室东壁,门板彩绘朱红色,有一女子足不出户,倚门而立,望向门外。不同之处在于,中医院旧址3号墓的“启门图”是左扇微启,朝阳街1号墓的“启门图”是右扇微启,微微开启的门扉仿佛在暗示或强调门内空间的客观存在性。
朝阳街1号墓 东壁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启门图”的两个基本特征:其一,门扉总是半启状态;其二,启门的妇人总是半隐半现,且足不出户。
不难觉察:这些半隐半现、足不出户的启门妇人,其举止行为,似乎颇为符合中国古代女性伦理的传统观念。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到秦汉,礼教渐重,其重要标志就是《仪礼》与《礼记》的出现。虽说当时的礼教对女性日常行为并无多少实际约束,但是,“女主内,男主外”这种空间与角色区分对待的意识已经非常明确。如《礼记·内则》言: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外内,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闾固门,阍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1]这种观念在当时的实际社会生活层面亦有十分显著的表现。
另外,《国语·鲁语》中有关敬姜的一段记载,显然更具有“妇人礼”的典范意义: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从祖叔母也(祖父昆弟之妻)。康子往焉,䦱门与之言,皆不逾阈…仲尼闻之,以为别于男女之礼矣。[2]值得注意的是,韦昭对《鲁语》这段记载的几个关键词眼作过如下注解: 䦱,辟也;门,寝门也;阈,门限也;皆,二人也。敬姜不逾阈而出,康子不逾阈而入。[2]从这句我们可以看出,敬姜是站在“寝门”里与康子说话的。宋版《广韵》对“䦱”字作了更为具体且关键的解释:䦱,斜开门。《国语》云:“䦱门而与之言”。[3]司马光《类篇》的解释也十分相似:䦱,空娲切,门不正开……又枯怀切,门邪也。
将上述文献记载综合归纳,我们可以清晰地从中提炼出这样两条关键信息:半开的寝门、不逾门限而出的妇人。很显然,这些细节与我们所讨论“妇人启门图”的基本特征,几乎是丝毫不差地暗合在一起。我们不妨大胆猜想,“妇人启门图”的出现以及确定,或许与中国传统礼教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上一篇: 探秘古关,追寻历史——明长城遗址九龙关段
- 下一篇: 浅谈宋代瓷器的极简美学